福清市六一中心小学 董卿:淡出荧幕,优雅转身的自由篇章!
说起董卿,那可是多少人心中的女神啊!最近,一组她2020年的照片突然被摄影师刘力放了出来,瞬间在网上炸了锅。
照片里,董卿站在高楼大厦间,穿着简单的条纹衬衫,微风吹动她的发梢,她对着镜头浅浅一笑,那份优雅淡然,真是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。
可你知道吗?这照片背后,还藏着一句让人浮想联翩的文案:“不过她自由了,挺好。”
这句话一出,网上立马炸开了锅,大家纷纷猜测:董卿这是隐退了?还是移民了?或者是离婚了?一时间,董卿又成了舆论的焦点。
说起董卿,她可不仅仅是个优秀的主持人,更是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温暖符号。
荧幕上的她,声音温柔又有力,就像山间清泉,轻轻拂过每个听众的心尖。
她那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底蕴,可不是天生的,背后可是有着不少故事呢。
1973年,董卿出生在上海的一个高知家庭,父母都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。
按说,作为独生女的她,应该是被捧在手心里长大的。但实际上,她可是在极度严厉的家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。
董卿的父亲对她严苛得近乎不近人情,从识字开始,就每天要求她抄成语、背古诗。
到了初中,更是列了一堆书单,让她必须看完,还会时不时抽查背诵。
不过,也正是这样的教育,让董卿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,为她后来从事主持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但父亲不光对她的文化成绩有要求,还特别注重培养她的独立能力。
当董卿开始爱美,偷偷照镜子时,父亲就会毫不留情地说:“马铃薯再怎么打扮,都是土豆。”有时候,母亲想给她做身新衣服,都会被父亲劝阻。
上了中学后,一到寒暑假,董卿就被送到父亲朋友的单位打工。
什么商场售货员、广播站广播员,甚至最苦最累的宾馆清洁工,她都做过,一天工资只有微薄的1块钱。
可即便如此,董卿也换不来父亲的半句夸奖。
难得坐下来一起吃饭,父亲就会不断数落她的各种缺点。小小的董卿,眼泪滴在饭里混着吃,却一句反驳的话都不敢说。
这种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父母的不理解,一直积蓄在董卿的心中。
直到她成年后,谈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,还是会情不自禁地落泪。
不过,随着年龄的增长,她发现自己与父亲在不经意间越来越相似,也开始去读懂并理解自己的父亲。
董卿的父亲出身农村家庭,十一二岁时就失去了父亲。
他既要努力学习,也要帮着家里维持生计。每天天不亮就去河边捕鱼抓虾,再到市集上贩卖。
卖完了再赶着去上学,回到家干完所有的农活,才能在煤油灯下继续学习。吃尽了苦头的他,考上了复旦大学,成功靠自己改变了命运。
所以,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,也打上了他童年的烙印。他希望女儿能够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足够坚韧,却也忽略了给予孩子肯定。
长大后的董卿,从不曾否认是父亲的严厉教育成就了她,养成了她绝不服输的性格。
但由于没有从家庭得到充分的肯定,她的心里始终埋着一颗自卑的种子,让她做任何事情都想要拼命去做到最好。
对于一直渴望自由的董卿来说,上大学就是一场她蓄谋已久的逃离。
1991年9月,她进入浙江艺术学校就读表演专业。然而毕业后,被分配到话剧团的她才发现无戏可拍,自己的未来依旧渺茫。
此时恰逢浙江电视台招募主持人,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,却意外被成功录取。
由于非科班出身,一开始的董卿只能从后台做起。
但她从未自暴自弃,而是利用空余时间自学编导、主持的专业知识。她开始既做编导,又做主持人,这段身兼数职的忙碌时光,
并没有消磨她对主持事业的热情,反而激起了她去往更高舞台的向往。
事实证明,机会从来只会犒赏那些不甘放弃的人。
没多久,她凭借扎实的功底进入上海电视台担任主持人,并趁着工作之余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的电视编导系,进行进一步的学习。
靠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,她主持的《相约星期六》获得广泛关注,并凭借优秀的主持功底获得了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“金话筒”奖。
此时的董卿29岁,几经辗转终于在上海打拼出一片天地,也迎来了她命运的又一个拐点。
2002年,CCTV西部频道开播,当时CCTV西部频道负责人之一的尹力关注到了董卿,向她发出邀请。
对于当时的董卿来说,离开上海去往央视,几乎是一个难以抵抗的诱惑,但也无疑是一个冒险之举,意味着一切都要重头来过。
她也无数次在心里拷问自己,如果没有去北京,她是否会后悔?
答案是肯定的,董卿选择了抛去过往荣耀,飞往北京迎接新的挑战。
初入央视,她最开始主持的节目是《魅力12》,要求掌握大量的民俗和民族风情知识。
再加上脱离了熟悉的工作环境,都让她很不适应。
最艰难的时刻,她一个人提着四五袋衣服,站在冷风中打不到车,妆容斑驳,突然觉得一路的坚持看不到任何意义。
可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咬牙坚持,为了在上台的那一刻呈现出最好的状态,她几乎将自己逼到了“绝路”。
从早上八点再到晚上八点,她可以坐在书桌上长达十几个小时,一点点去梳理节目的流程,去想还有什么可以补充的,还有什么是可以去改变的。
不管是一句话还是一个字,她都要仔细去扣细节,看多达几万字的材料,只为给观众呈现最准确的表达方式。
凭借着对于主持的满腔热爱以及台上挑不出错的表现,董卿逐渐站稳了脚跟,连续担任了13年的春晚主持人,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央视一姐。
摆在每个人面前的,从来不是什么平顺大道。
通往上坡的路径往往需要更多努力,克服更多阻力,只有熬出头了,才能有机会被人看见。
2017年,当董卿的主持事业达到了巅峰之际,她选择再次突破自己的舒适区,转行做起了制作人。
按撒贝宁的话来说:“董卿简直就是一个极有勇气的人”,做了很多主持人都想去、却又不敢尝试的事情。
那段时间的董卿,一边要录制节目《挑战不可能》,一边在为筹划《朗读者》煎熬无比。
从一开始的念头再到落地实施,从敲定节目再到寻找嘉宾和赞助,每一个细节、每一个流程都是董卿亲力亲为。
从几千个小时的节目素材浓缩到节目呈现的每一分钟,她自己在机房一遍遍盯后期。
她的这份执拗也感染了与她工作的每一个工作人员。
所幸,她全身心的付出没有被辜负。《朗读者》一播出就成为了堪称现象级的节目,并摘得上海电视节“白玉兰奖”最佳季播电视节目大奖。
也是在这档节目里,让人看到了她对文化的无限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悟。
在她的引领下,我们仿佛穿越千年时光,与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对话,与他们的智慧和灵魂跨越了时代的阻碍,得到了共振。
节目内容之外,董卿身为主持人的良好素养以及共情力也让很多观众叹服。
她会在嘉宾难以抑制自己情绪时,温柔安慰:“如果太难过,我们就不读了。”也会敏锐察觉到对方情绪后,及时送上自己的拥抱。
会在采访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时,亲自搀扶他上场,也会以跪地姿态采访,侧耳倾听。这些细节,也让她成为了无数观众心目中的白月光。
而也是在观众对她好感度达到巅峰的时刻,她却急流勇退,开始淡出荧幕。
也就是从这一刻起,外界对于她私生活的各种揣测与质疑如同潮水般汹涌袭来。
有人认为她不复外表的淡然,嫁入豪门,野心勃勃;也有人质疑她对于婚姻的选择是一步错棋,所托并非良人。
甚至上升到了各种阴谋论的程度。可董卿抽身而去,毫无留恋,未曾留下过只字片语,任由世人评说。
为事业拼搏半生的董卿,在此刻选择隐退,或许是想要专注家庭,又可能是在此刻想寻得片刻喘息。至于结局如何,人世浮沉,哪里总会尽如人意?
但可以肯定的是,我们认识的董卿,是那个用深厚的底蕴、真挚的情感去向听众传递她眼中的世界,赋予观众无限温暖与力量的她。
婚姻不该成为一些人过度苛责一个优秀女性的理由,她始终是自由的个体。关于她个人的是非与纠葛,或许本就与旁观者无关。
如今,董卿虽然淡出了荧幕,但她的优雅和知性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。
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,什么是真正的优雅。
而我们,也只能默默地祝福她,希望她在未来的日子里,能够过得更加幸福、自由。
#图文动态同步大赛#
END福清市六一中心小学